換一種思維方式:淺談「普世智慧模型理論」的概念與實踐

我很喜歡看書,自從國中時的班導師在教室前面擺設了公共書櫃,裡面塞滿她從家裡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書籍,並且鼓勵班級成員閱讀書籍開始,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讓閱讀成為我畢生地愛好之一。

我愛我的班導師。在幾年過後的同學會,我才理解當時她的動機:因為班上同學太難管,愛念書的也不多(學業上的書),所以她把課外書帶到班上,希望不愛上課的同學在上課時間看看課外書,避免搗亂上課秩序。哈哈。

當讀的書數量多了,就會發覺書中的概念往往互相衝突。例如有鼓勵改變與創新的書籍、同時就有鼓勵堅持的書籍。世界的運作是錯綜複雜的,書本的內容往往只能反應作者針對某一件事情的個人「觀點」。大量的閱讀或許就是獲得不同觀點、拓展想法的方式吧?這是我對閱讀的見解。

但有些類型的書籍卻往往透露著相同的概念體系。最明顯的莫過於時間管理的書籍。

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種說法認為:市面上的書籍是有概念源頭的

書的概念源頭

前幾年開始流行將生活環境與生活圈進行大淨化的極簡主義風格,核心的概念就是:認為生活的「感受」大於實質的擁有,所以空間比生活用品重要、核心的人際關係比擁有的朋友數量重要。

那個時候我看到<<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提到類似的概念,感覺新奇又震驚。如果追溯其概念模型的源頭,會發現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如果我們今天走進書局肯定能夠發現以這個概念模型發展出形形色色類似的書籍,我認為<<斷捨離>>就能夠稱作這個概念模型的源頭。

當然<<斷捨離>>絕對不是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書籍,人類的智慧本來就是不斷累計加上一點點創新,慢慢進化而來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斷捨離>>確實提出一個理論模型,成為我們思考的時候可以使用的素材。

了解這樣的想法後,閱讀的策略就由大量閱讀類似的書籍,改變成尋找概念源頭書籍,並且認真地重複多讀幾次。這是我這幾年讀書改變最多的地方。

當然我還是愛買最新的書籍,但是會比以前花更多時間去讀那些更加「概念」的、更難的書籍。如果它是概念源頭的話。

利用「書的概念源頭」的想法來找尋我平常愛看的書籍類別,可以找到這些書:

值得一讀的概念源頭書一定還有很多,我也不斷在尋找。每本提出精彩概念模型的書,都有相當精簡且強力的概念「基石」來貫串(或推論)整個模型的細節。或許這就是它們為什麼能夠成為影響世人觀點的概念源頭的原因吧。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普世智慧模型理論」來自上述列表中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我比較喜歡簡體字版本的封面設計與書名翻譯

何謂普世智慧模型理論?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收錄巴菲特的合作夥伴「查理.蒙格」在各個地方進行的演講的演講稿,他針對了相當多議題發表演講,其中幾篇演講不斷闡述他看待世界的觀點與思維方式。

  • 第二章:蒙格主義
  • 第三章,第二講: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 第三章,第三講: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 第三章,第四講: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 第三章,第十一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關於第十一講,提了 25 種好用的誤判心理學模型,可以看看這篇 2014 年的文章,寫的簡單但是可以瞭解大致樣貌

(修訂 25 版,2017 年 8 月,繁體中文版目錄)

如果簡單的解釋普世智慧模型理論的概念,將會是:經過長久的運作,世界上已經有許多觀測與推論得到的智慧模型(打個比方,經濟學的「隱藏成本」就很好用),努力學習並掌握這些「目前相對還正確」的智慧模型,並靈活的「組合」使用,就能培養精準的思維邏輯

換個方式來說,這是一個用來分析與進行決策時的思維方式。而這個方式仰賴優質的智慧模型。

那麼該如何尋找優質的普世智慧模型呢?前面提到的「書的概念源頭」是不錯的方法,可以試著尋找與閱讀這些書,並且找到這些書的核心概念。有機會我也會在 medium 上補充相關書籍的概念與思維模型。

大部分優質的思維模型早就影響的我們的世界,甚至社會就是由這些思維模型支撐發展而來的。這些思維模型大多是各個大學系所的基本核心,只要修完大一的課程就可以學會。問題是,每個系所都有優質的智慧模型,卻很少人可以跨過系所的區隔將這些基礎模型組合在一起使用。

比方說,微觀經濟學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心理學。而心理學的基礎智慧模型其實可以跟商學院基礎模型組合的很好。

那麼,如何實踐它?

或許我們已經是社會人士,重返大學有點困難;或許我們是大一新生,但對於進入心理學學院感到興致缺缺。那麼上述的普世智慧模型該如何培養?我又該如何將這個思維方式落實在生活中?

實踐「普世智慧模型思維」的方式就是瞭解並學習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而且要組合著使用。

查理蒙格認為大概掌握八十到一百個普世智慧模型,就能夠獲得判斷事物時的普世智慧思維。聽起來很困難。是沒有那麼簡單,但絕對比我們想像的容易。原因在於:

  1. 很多智慧模型我們早就會了,或著有聽過。
  2. 針對每一個理論模型的要求不是「專精」,而是「瞭解原理」並可以應用在邏輯推演中就好。

例如巴菲特最推崇的普世智慧模型就是「經濟學的複利模型」,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瞭解這樣的模型。

所以,不論利用閱讀書籍、網路文章或者上相關的實體課程,針對有用的理論模型進行學習,然後練習將這些不同領域的理論模型組合在同一個框架中,進行邏輯推導。這就是「普世智慧模型思維」。

普世智慧模型方向

這邊提供尋找普世智慧模型的方向,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領域方向、另一個是查理蒙格在書中提到的普世智慧模型整理出來的清單。

領域:

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學。

在賈伯斯激發的 UI 浪潮下,我認為可以再加上「設計、藝術、美學」這個範疇。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及:

  • 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
  • 費馬/巴斯卡系統
  • 定量分析法
  • 決策樹理論
  • 複式簿記
  • 品質管理
  • 備援系統
  • 臨界點
  • 臨界質量
  • 現代達爾文主義
  • 競爭性毀滅
  • 常態分布
  • 人類誤判心理學(包含太多好用又值得學習的東西了,再貼一次可以到這邊看看。)
  • 巴夫洛夫制約/聯想
  • 雙軌分析
  • 微觀經濟學規模優勢
  • 激勵機制
  • 複利
  • 謝畢科效應
  • 被剝奪超級反應症候群
  • 自催化反應
  • 操作性條件反射
  • 反向思考
  • 魯拉帕路薩效應(查理蒙格自己創的名詞,意指不同的思維模型互動下,會互相強化,使每一個模型的效果達到最大值。)
  • 清單列表的習慣(笑)

結尾

很多的模型往往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連個名稱都沒有。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為它加上名字。不過仔細的思考查理蒙格的想法後會發現,他的理論其實跟一般人思考的方式是差不多的。

所謂的理論模型往往就是一個人的「固有觀念」。老一輩台灣人認為「男孩子比女孩子重要」這樣的固有觀念其實跟查理蒙格提到用來思考、推理的理論模型是一樣的,他們也用這個理論在進行邏輯推導呀。不過這樣的思維理論現在被認為是落後且不公平的。

也就是說,人們其實早就利用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在判斷與推論生活中的種種事物。

查理蒙格特地提出這個理論的好處在於:讓我們「察覺」自己的思維其實由許多不同的理論模型組合與互動而成、鼓勵我們向專業科學理論學習,用「相對正確」的理論模型取代現有的理論模型或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最後,鼓勵將不同的科學理論結合以瞭解世界運作的方式。

畢竟,這世界就是錯綜複雜但卻有其運作的「基礎邏輯」。當你知道得越多自然能夠看得比別人更加透徹。

Hey! 歡迎您到

EngineLin’s Blog 看更多讓思維成長的文章。

或者 Facebook 粉絲團 點擊關注!

--

--

EngineLin 引擎

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數位遊牧前端工程師,追求自由工作的生活型態,一起利用駭客思維將人生提升到更高的維度。